鳟鱼
zūn yú
词语解释
拼音:zūn yú
词条内容:鳟鱼,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鳟鱼是一群分类上属于鲑科鲑亚科的鱼类的俗名。所有被称为鳟鱼的鱼类都是鲑亚科的成员。
简介;鳟鱼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只有10种左右。鳟鱼是一群分类上属于鲑科鲑亚科的鱼类的俗名,所有被称为鳟鱼的鱼类都是鲑亚科的成员。
鳟鱼 - 体型特征
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鳞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鳟鱼 - 生理特征
鳟鱼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喜欢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适当的,6-23度会减少他们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致命。
繁殖;鳟鱼鳟鱼在春天和秋天产卵,雌鱼在河底砂砾层中挖出洞来,然后把卵产在洞里。那些栖息在海中的鳟鱼这进修也会返回内河产卵。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2-3个月,刚孵出来的小鱼苗离开洞以后,依靠浮游生物为生。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繁殖季节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繁殖高峰期是12月至次年1月。冰封期长的地区,有些种类在溪流开始解冻、饵料生物开始繁衍的春季繁殖,繁殖水温在8℃以下。性腺发育、成熟、受精、胚胎发育及稚鱼孵化的上限水温是13℃。超过13℃性腺发育失常,稚鱼畸形率增多。其受精后胚胎发育长达300~600度每日,完成仔鱼发育进入稚鱼期后孵化出膜,刚一孵出便是稚鱼,称为孵化稚鱼。生长最适水温是8~20℃,高于21℃,代谢强度、饲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时会很快死亡。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水温,只要水不变成冰即能摄食生长。
分布;原先主要产于北半球,现在被广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小鱼和它们的卵以及甲壳类动物。
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即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物种;世界上在海淡水域可以实施完全人工养殖的鳟鱼类约有16种。已经形成了配套全人工养殖技术并已普遍养殖或正在扩大养殖的主要有以下4种。
虹鳟
虹鳟;虹鳟是鲑科鱼类第一个被开发成养殖品种的鱼类,迄今有120多年的养殖历史,养殖区域已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年均水温1~2℃以下,2龄体重可达1千克。池养鱼最大个体达7千克。流水池养殖,每平方米产量可达25千克以上。影响存活的疾病主要是病毒性疾病和弧菌病。
金鳟
金鳟是从虹鳟鱼的体色突变种选育成的金黄体色品系。1996年从日本引进,现已成为各地普遍养殖的优良品种。生物学特性以及生长速度、单位面积产量等与虹鳟鱼相似。兼具食用、垂钓和观赏价值。其金黄体色是显性遗传性状,对育种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种质价值。因其富丽典雅的金黄体色,市场价高于虹鳟鱼。
山女鳟;原产于日本,50多年前被开发成养殖品种。是鲑科鱼中两种肉味最鲜的品种之一,市场价相当于虹鳟的3~8倍,适于池塘和溪流垂钓。2年性成熟,终生只繁殖一次。2龄鱼体重多为400~700克,最大个体900~1000克。抗病力强,一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在22~25℃水温下,生存能力及摄食强度好于虹鳟。1996年引进中国,包括人繁在内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
日光白点鲑;原产日本,养殖历史已50多年。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适于垂钓。烹制鱼肴以生鱼片著称,市价为虹鳟的2~3倍。1996年引进我国,年均水温12℃条件下,12月龄体重110~130克,2龄鱼500~1000克。最大个体达2000克以上。在0~4℃环境中生存活力、摄食强度好于虹鳟鱼。喜食下沉中的人工饵料,也喜食沉底饵料。抗病力强,基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
此外,还有土著种细鳞鲑、远东哲罗鲑、花羔红点鲑以及引进种河鳟、北极红点鲑、银鲑、大西洋鲑、褐鳟等正在进行试验养殖。
养殖;水温淡水或海水养殖都需要一个低温的水域环境。夏季水温不超过22℃,最高不超过24℃,冬季不结冰或短期内结冰、无污染、澄清透明的海、淡水都可用于养殖鲑鳟鱼。水温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表1列示了池养虹鳟鱼的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水温越高,溶解氧越低,当水温达到22℃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到5~6毫克/升。这时水环境出现了水温偏高和氧量偏低两个不利因素,鱼体代谢强度和饵料效率都会降低,长此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生长,甚至会引起死亡。水温18℃以下,生长一般不会受到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
下表是 池养虹鳟鱼的生长(克)
均水温(℃) 满1年体重 满2年体重 满3年体重
12~14 100~200 400~1000 1000~2000
8~9 40~50 200~400 800~1000
溶解氧 ;鳟鱼喜栖高溶解氧水域。一般情况下,虹鳟鱼溶解氧安全临界值为3.15毫克/升,长期在低氧环境下饲育的鱼,其安全临界值降为2.45毫克/升左右,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虹鳟鱼呼吸频率加快,低于4毫克/升时游动迟缓,当鱼群集在入水口呈现浮头状时,水中溶解氧大约已降到了3毫克/升以下,这时鱼的生命已经受到了威胁。安静的环境下,鱼耗氧量会降低。温度、光照、震动等对鱼体的刺激因素,都会使耗氧量增加而降低溶解氧环境的安全性。水温变化的刺激,可使耗氧量增加30%~70%,光照和震动刺激可使耗氧量分别增加20%~30%和40%~50%,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性刺激,会使耗氧量比安静状态下增加1倍以上。流水池饲育鲑鳟鱼类,排水口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水质;影响鳟鱼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复杂,主要是水的酸碱性和氨氮浓度。鳟鱼对酸碱度的耐受范围是5.5~9.2,适宜范围是6.5~7.5,酸性特别是强酸性环境对虹鳟鱼会产生抑制生长的致害作用。来源于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非分解状态的氮素特别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鲑鳟鱼的致毒物质。虹鳟鱼对氨氮的耐受浓度是0.0125毫克/升,在流水池内,如果ph为7左右,耐受浓度可达0.05~0.6毫克/升,在接近中性的水中,氨氮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药用价值;鳟鱼归经:胃经
功效:暖胃和中;止泻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用药禁忌: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功效分类:温里药
性味: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出处:《中华本草》
有助于磁感应细胞的研究;德国科学家2012年7月9日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1] 报告说,他们从鳟鱼鼻部分离出磁场感应细胞,这项发现有助于理解迁徙动物如何利用地球磁场导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把鳟鱼鼻腔组织的悬浮液放在光学显微镜下,然后在其周围布置好缓慢旋转的外部磁场,随后科学家通过识别细胞的旋转运动分辨出磁性细胞,并用虹吸方式将这些细胞分离出来。他们发现,这些磁性细胞含有一些富含铁的磁性颗粒,它们会固定在细胞膜上反光。这种独特结构使得磁性细胞对磁场的灵敏度比此前估计值要高出100多倍。领导研究的慕尼黑大学科学家斯特凡·埃德表示,这项发现表明,鳟鱼体内的磁性细胞有能力探测外部磁场的微小变化。科学界早已知晓某些动物可以感知地球磁场,但对其机制是否相同以及它们能多大程度上感知地磁却不清楚,因此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磁感应动物。
鳟鱼 - 利用鳟鱼DNA回收稀土
2013年8月21日,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日本广岛大学和爱信精机下属的研究开发公司爱信COSMOS研究所共同开发出使用生物DNA来回收高科技产品零部件废弃物中所含稀土的技术。该技术使用三文鱼或鳟鱼的DNA吸附稀土,并注入酸性水溶液后进行分离回收,可回收得到纯度高达90%以上的钕和镝等。